某买菜平台上的“水果鲜花”品目下有一类为“橘/柑/橙/柚”168配资,那么,“橘”和“桔”是同一事物吗?“橘”和“柑、橙、柚”有何关联?
\n“橘”与“桔”的纠葛与辨析
\n“橘”和“桔”在指代水果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。《说文解字》释“橘”为“果。出江南。从木矞声。居聿切”;释“桔”为“桔梗,药名。从木吉声。一曰直木。古屑切”。“橘”读作“jú”,指果;“桔”读作jié,即桔梗,指药。“桔”和“橘”读音本不同,所指亦不同。那么,“桔”是何时开始有“jú”的读音,用于指代“橘子”这类水果,和“橘”字通用的呢?
\n追溯文献可知,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“桔”指代“橘”的情况。清李调元《卍斋琐录》中提到粤东“呼橘为吉、写橘为桔”。此外,清翟灏《通俗编》中也提到民间“桔、橘”二字的混用现象:“《本草纲目》:‘橘,从音鹬,谐声也。’《事类合璧》:‘橘逾淮而北,变为枳。’俗作‘桔’,非。按:桔,音吉,义为直木。《通俗文》:‘木直曰桔。’与橘异。然今南方俗写橘为桔,而北人则鲜知其别,往往混书。”这反映了当时“桔”指代“橘”在民间已经较为普遍。1977年《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》颁布,将“橘”字简化为“桔”字,但表示“桔梗”义时,桔字仍读作jié。1986年,该方案废除,“桔”不再作为“橘”的简化字存在,但民间仍然存在“桔、橘”通用现象。“桔”,更多地出现在方言和一些非正式场合中。因“桔”笔画较少、易于书写,且和表“吉祥”的“吉”字形相近,寓意较好,故现在仍有人以之指代“橘”,如一些小商贩在售卖水果时会将“橘子”写成“桔子”。此外,在部分地区的方言里,人们也习惯说“桔子”,像粤东地区方言中的“吉”“桔”“橘”音近,民众大多习惯使用“桔子”指称“橘子”。
\n值得注意的是,“桔”在今天逐渐出现了新义,指称柑橘类水果芸香科柑橘属的一类品种,果实较小,呈扁圆形、球形,无需剥皮即可食,味微酸。常见的有小金桔、小青桔、青金桔。小金桔现在通常作为观赏性植物存在,常出现在新店开业的场合或银行等金融场所门口。其作为吉祥物,寓意大吉大利。小青桔与青金桔因为味偏酸,常用作火锅调味品。
\n“桔”与“橘”的区别,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一是规范汉字推广的影响。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推进,规范汉字在教育、新闻出版领域得到了大力推广,“橘”在人群中的认知度和使用频率提高。二是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。“橘”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古代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多使用“橘”,如“后皇嘉树,橘徕服兮”(战国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)、“江南有丹橘,经冬犹绿林”(唐张九龄《感遇十二首》)、“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”(北宋苏轼《赠刘景文》)等。这些经典作品的流传使得“橘”字在文化层面更具影响力。人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,自然而然地接受了“橘”字的主导地位。三是信息传播准确性的要求。“橘”作为规范字,在各种专业领域和正式场合使用,能够使不同地区、不同人群对同一水果的认知统一,避免产生误解。
\n“橘、柚、柑、橙”的渊源
\n在日常生活中,“橘、柚、柑、橙”这几种柑橘类水果极为常见,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联呢?
\n柑橘类果树出现在华夏大地已逾千年,各代典籍中均留有丰富记载。先秦时期的《尚书·禹贡》中就说“淮海惟扬州……厥包橘柚,锡贡”。“橘柚”是柑橘类水果早期的统称,那时人们或已意识到“橘、柚”是不同的水果,但对“柑、橙”的单独记载较少。西汉孔安国为《尚书》作注曰“小曰橘,大曰柚”,从果实大小区分“橘、柚”,“柑、橙”可能被包含在广义的柑橘中。
\n自晋代开始,人们对“柑、橙”的认识有了进展。西晋张华《博物志》中提到“橘柚类甚多,甘、橙、枳皆是”,点明“柑(甘)、橙”同为橘柚类水果。西晋嵇含《南方草木状》记载“柑乃橘之属,滋味甘美特异者也”,明确指出“柑”属于橘类,且因其味道甘美独特而被区分出来。唐李善注《上林赋》引东晋郭璞语“黄甘,橘属,而味精”,强调“柑”属橘类且味道甜美。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关于“橙”的记载为:“橙,橘属。从木,登声。丈庚切。”标明“橙”属于橘类。
\n到了宋代,人们对柑橘类水果的认知更为深入,出现了以果皮颜色分类的记载。北宋苏颂《图经本草》中记载“柚比橘黄白色而大”。意思是柚子相比橘子,颜色呈黄白色,且个头更大。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言:“橘实小,其瓣味微酢,其皮薄而红,味辛而苦……柚大小皆如橙,其瓣味酢,其皮最厚而黄,味甘而不甚辛。”“柑皮纹粗,色黄而厚,内多白膜,其味辛甘。”“橙乃橘属之大者,晚熟耐久。”该书从果皮纹理、颜色、内膜及滋味等方面,对柑橘类水果进行了详细描述。这些性状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中仍是重要区分依据。清谢坤《春草堂集》记载“橘大而扁者,名之曰柑。似柑而肥大者,名之曰橙。似橙而再大者,名之曰柚。似柚而圆净者,名之曰橼”,通过果实大小和形状方面的对比,对橘、柑、橙、柚进行了定义和区分。
\n《新华字典》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等现代辞书,将“橘”定义为常绿乔木,果扁球形,红或橙黄色,果皮薄而宽松,易剥离,味酸甜。“柚”为常绿乔木,果实大,圆球形、扁球形或梨形,果皮厚,难剥离,果肉白色或粉红色,味酸甜。“柑”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,果实近于球形,皮粗厚,味甜酸适度。“橙”为常绿乔木或灌木,果实圆球形或卵圆形,皮较厚,不易剥离,果肉多汁,味酸甜。通过这些辞书可见,“橘、柚、柑、橙”在外观、口感和植物学分类上都存在差异。从外观大小来看,橘最小,柑、橙次之,柚最大;就剥皮的难易程度而言,橘最易,而后是柑,再是橙、柚。了解了“橘、柚、柑、橙”的差异,能够让我们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规范、准确,也能让我们在了解其特点后根据自己的喜好精准挑选。
\n(文/王丹。原文刊发于2025年5月7日《语言文字报》)
\n168配资
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